项目名称:四川白羊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
项目委托单位:赠客网
项目承担单位:赠客网
项目负责人:赠客高山
调查工作人员:赠客高山 王蔺之 简子钧
制 图:赠客高山
统 稿:赠客高山 王蔺之
四川白羊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8′~104°15′、北纬32°7′~32°26′,总面积为76710公顷。属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和森林生态系统。该保护区与雪宝顶、小寨子沟、片口和黄龙4个大熊猫保护区相连,地处岷山山脉南麓中段,是岷山山系中段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分为东、西两片。东片面积7100hm2。西片面积69610hm2。东、西两片总面积7671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63000公顷,实验区面积13710公顷。保护范围为:东片北面、东面以松潘县与平武县的县界为界,南面以松潘县与北川县的县界为界,西面以白羊乡集体林与国有林界线为界;西片北面与黄龙自然保护区连界,南面以松潘与北川县界为界,西与松潘县大寨乡、大姓乡、镇江乡、镇坪乡和岷江乡相连和松潘县境内虎牙河流域与岷江水系的分水岭为界,东面以白羊乡集体林与国有林界线及松潘县与平武县的县界为界;距松潘县县城63km。
保护区内最高峰雪宝顶是岷山主峰,海拔5588米,海拔最低点在白羊乡梭子沟口,海拔1080米。相对高差近4500m。由于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较大的海拔跨度,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这一些特殊的条件有利于生物物种的分化,由此形成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川西高山峡谷区的腹心区,因此,四川白羊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川西高山峡谷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典型意义。
保护区内气候温和多雨,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和保存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川西高山峡谷区是我国生物物种的起源中心之一,是迄今古老和原始物种保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四川白羊自然保护区是第四纪冰川影响下的古生物群落的主要避难所之一,多种古老生物种在此得以保存,古北界物种和东洋界物种混杂现象普遍。由于生存环境基本保存完好,其动物区系十分复杂,种类十分丰富,生物多样,且分布有众多的地方物种和珍稀物种,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基因库。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桦木、落叶松等,属天然原始森林。由于山高谷深,道路狭窄,森林经营十分粗放和落后,保护区尚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
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如红杉、银杏、杜仲、麦吊云杉等;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玉带海雕等10多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猕猴、黑熊、岩羊、红腹锦鸡等30多种。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白羊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风光也是当前的一大课题。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普查表明,整个白羊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有300多只,居全国大熊猫保护区之冠。
四川白羊自然保护区是第四纪冰川影响下的古生物群落的主要避难所之一,多种古老生物种在此得以保存,古北界物种和东洋界物种混杂现象普遍。由于生存环境基本保存完好,其动物区系十分复杂,种类十分丰富,生物多样,且分布有众多的地方物种和珍稀物种,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基因库。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桦木、落叶松等,属天然原始森林。由于山高谷深,道路狭窄,森林经营十分粗放和落后,保护区尚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如红杉、银杏、杜仲、麦吊云杉等;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玉带海雕等10多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猕猴、黑熊、岩羊、红腹锦鸡等30多种。
基于其保护地位和价值,保护区被划为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并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中被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报告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四川白羊自然保护区雪宝顶上纳咪寺植物科学考察报告》编写组
四川白羊省级自然保护区雪宝顶上纳米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寺庙有850年历史,位于雪宝顶山脚,海拔3300米,周边物产丰富,属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野生动物和森林生态系统。该保护区与雪宝顶、小寨子沟、片口和黄龙4个大熊猫保护区相连,地处岷山山脉南麓中段,是岷山山系中段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调查资料,对上纳咪寺及周边60000平方米内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主要的考察结果如下:
调查区内已记录植物共计80种(见附表),其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76种,大型乔木4种,为叉子圆柏、落基山圆柏、白冷杉、蓝叶云杉,其中上纳咪雪宝顶寺院内叉子圆柏树龄达800年以上,为建寺时所种植。
考察区内植物的类型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属于我国植物区系的温带成份。
考察区内各种森林菌类植物丰富,如松乳菇、鸡油菌、羊肚菌、松茸等。该区域的云杉、冷杉林为多种菌根资源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必要环境, 这些菌根菌大多可食用,但也夹杂了毒菌。如:在云、冷杉的共生菌根菌中,绝大多数为 红菇属菌类,由于红菇类毒菌与食菌较难区别,故又给食用带来不便,采食野生菌食用必须小心慎重。
动植物残体的形成和分解是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地表的枯枝落叶 层就是主要的营养元素库。枯枝落叶主要以腐殖质的形式存在,凋落物最多的季节为生长 季初的 4 、5 月和生长季末的 10 月。在没有人为干扰的原始林中,发育到顶极且处于相对 稳定的生态系统内,枯枝落叶中的矿物质是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这些营养元素只有在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作用下,才能分解为可溶于水的化合物的形式,从而参与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
保护区内有一个居民村,即松潘县大姓乡上纳咪村。该村紧靠保护区边界,共51 户人家,均为藏族。当地居民以种植业、畜牧业、外出务工、挖虫草采菌子为主要收入来源。
从保护区居民的发展愿望来看,社区居民最关心的是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其次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保护区居民具有一定的保护意识,大多数能够自觉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保护区包括森林、灌丛和灌草丛、河流三大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是保护区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为四川省重点林区之一。森林植被分布的垂直带谱明显,在组成结构上因受水平地带性和地形因子的制约而复 杂多样。组成森林系统的植被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寒温性针叶林。由于植物的多样性和富于层次的结构,森林生态系统为鸟类、 兽类和其它动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是其生存、生活的天然场所。而森林也是保护区主要的生产力,对于水、氮、钙、磷等物质循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森林是保护区重要的生态系统。
灌丛生态系统包括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以及因森林退化形成的生态系统类 型。一类是灌草丛,见于海拔3, 300m的阴坡地段和河漫滩地区。灌丛、灌草丛或成片或独立分布,与森林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有密切的联系。灌丛生态系统在多样性方面不及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丰富度和结构层次性也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但是相对于其它几类生态系统来说,仍是保护区内生物量和生产力相对较高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护区内山谷中的河流是岷山主峰雪宝顶的雪山融水,是岷江的源头之一。河流水势湍急,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外,还为许多脊椎动物提供饮水和生存繁衍的场所。
保护区大面积的森林在水循环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的林冠有明显的截留降水作用。林地也有拦蓄降水的作用,其中的枯枝落叶和苔藓层有良好的蓄水性能,是稳定渗流与径流的重要因素。据观测,冷云杉林中的枯枝落叶和苔藓层把林地降水的 99%拦蓄起来,使林地最大地表径流不到1%,并以 5mm/min的渗透速度,将林地 70%左右的降水量以土壤径流的形式滋补河川,在水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保护区内珍稀保护兽类主要有大熊猫、豹、黑熊、猕猴、小熊猫、灵猫、鬣羚、斑羚、岩羊、水獭、豹猫、香鼬、赤狐等。
保护区内的自然景观资源是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它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根据保护区目前保护管理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建议保护区的景观资源保护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制定保护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景区(包括保护区内和区外)进行统一规划、 布局、建设,一切新建设施不得超越总体规划范畴;制定可持续的开发和管理计划,实现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保护区内现有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应严格保护,尽量保持原貌。为观赏游览所修建的旅游设施,应避免对景观造成破坏;
(3)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景观资源保护的需要,建筑风格、色调、布局应与自然景观保持一致;
(4)严格控制保护区的旅游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旅游活动范围、路线和旅游活动内容。 在旅游景点、游线、设施附近竖立必要的保护防护措施,如:围栏、护栏、警示牌、限制牌、垃圾箱、 “三废 ”处理设施等。区内进行的一切旅游开发活动,均应置于保护区的监督管理之下。
(5)保护区应继续加强与国际保护组织、科研院所及其它相关单位的合作,通过技术合作, 积累基础资料,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扩大保护区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从而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在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用于保护区建设,并促进保护区的人员培养。如加强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加强大熊猫等珍稀野生物种种群的生态、遗传、行为等的研究及疾病防治;加强与周边原住民的联系互动,帮助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原住民收入,建立良性的社区伙伴关系和支持体系,共同探讨、研究和实验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
(6)适度开展生态旅游
保护区风景秀丽、山清水秀、奇峰异石,旅游资源丰富。保护区只能开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基本指导思想,要求使用可再生能源,因此最好开展徒步旅游,并严格限制入区人数;严格管理,避免旅游开发引起的土壤板结、表土流失、滑坡和地貌破坏;严禁在保护区内修建与生态旅游宗旨相违背的宾馆和旅游设施;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定,规范游客在保护区内的行为。
附表一:
2024年雪宝顶上纳咪寺周边植物统计表